Hi~这里是心的桥
什么是心理学
谈起心理学,想必每个人都会产生一个印象:十二星座的性格,乐嘉的性格色彩,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抑或者是坐在对面的倾听你的咨询师……似乎心理学相比物理、生物和化学要更五彩斑斓,更加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然而我们却对心理学既熟悉又陌生:心理学是不是科学?我们所熟知的“常识”是否正确?倘若被问起,许多人就会一脸茫然。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包括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
?
心理学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人格、行为、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许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家庭、教育、健康、社会等发生关联。心理学一方面尝试用大脑运作来解释个体基本的行为与心理机能,同时,心理学也尝试解释个体心理机能在社会行为与社会动力中的角色;同时它也与神经科学、医学、生物学等科学有关,因为这些科学所探讨的生理作用会影响个体的心智。
?
?
心理学家从事基础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解释、预测和影响行为。应用心理学家还有第五个目的——提高人类生活的质量。这些目标构成了心理学事业的基础。
?
应用
描述发生的事情?
心理学的第一个任务是对行为进行精确的观察。心理学家一般把这种观察称为他们的数据。行为数据(behaviordata)是关于机体的行为和行为发生时环境的观察报告。当研究者进行数据收集时,他们必须选择一个适宜的分析水平,并且设计出能保证客观性的度量行为的方法。
?
解释发生的事情?
描述必须忠实于可知觉到的信息,而解释却谨慎地超越了能够被观察到的现象。在心理学的许多领域中,中心目标都是找到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常规模式。心理学家希望发现行为是如何工作的。心理学的解释通常承认大多数行为受到一些因素的共同影响。一些因素在个体内部起作用,比如基因构成、智力水平或自尊。行为的这些内部决定因素叫作机体变量(organismicvariables)。它们是关于机体的一些特殊内容。就人类而言,这些决定因素是所谓的秉性(dispositionalvariables)。而有一些因素在外部作用,对行为的外部影响是环境变量或情境变量。
一个受过良好训练的心理学家,可以通过用他或她对人类经验的洞察力和以前的研究者对同一个现象已经发现的事实,来解释观察到的现象。许多心理学家都试图确定几种解释中的哪一种能最精确地解释一个特定的行为模式。
?
预测将要发生的事情?
心理学中的预测是对一个特定的行为将要发生的可能性和一种特定的关系将要被发现的可能性的陈述。对一个潜伏于特定形式行为下的原因的精确解释,常常能让研究者对未来的行为做出精确的预测。
?
控制发生的事情?
控制是核心的、最激励人的目标。控制意味着使行为发生或者不发生——引发它,维持它,停止它,并且影响它的形式、强度或者发生率。如果一个对行为原因的解释能创造控制行为的条件,那么这个解释就是有说服力的。
?
控制行为的能力很重要,因为它为心理学提供了帮助人们改进他们生活质量的途径。
?
心理学家使用科学的方法对个体的行为和心理过程得出结论。心理学家有这样几个目标:在适宜的水平上客观地描述行为,解释产生行为的原因,预测行为何时会发生,以及控制行为以改进生活质量。
?
要回答“心理学是否为科学”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科学。科学应该有两个关键词:实证以及可证伪。
实证?
在古代人类思想萌发时期,心理学、物理学、化学和生物都还处于哲学的孕育之中,随后则分化出物理学、生物、化学,心理学则是最后从哲学的襁褓中脱离出来,她相对来说还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我们都可以肯定物化生是一门科学,却对心理学有些迟疑。因为我们会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化学就是试剂之间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反应,物理则是经典的牛顿三大定律或者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生物则是显微镜下的细胞……这些学科都有共同特征——实证。那么心理学呢?提起心理学实验人们却无法想象。
有些人会有当过心理学有偿被试的经历,可能戴过脑电帽,可能被领进小黑屋对着电脑按键,也可能就和一群不认识的小伙伴一起做一件事情……不同的心理学实验有不同的目的,但心理学实验中比较经典而且占很大一部分的是行为实验,而行为实验中通常都遵照S-O-R基本研究范式。
心理学在刚开始起步发展的时候,很多人质疑精神分析学派这种纸上谈兵的做法,从而出现了行为主义,讲求实证。主要思想简言之就是,人们的心理机制(Organism)就像一个黑箱,我们给予一个刺激(Stimuli),得到一个结果——行为反应(Response),我们可以从行为反应中间接推出这个黑箱的构造,即S-O-R。这种推理十分完美,因为这也符合我们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的基本方式和规律,因此这种行为实验的范式经久不衰,直到现在还在大量应用。
以上就是心理学实验一窥,更加详细的内容如有兴趣请移步心理学专业书籍(如《实验心理学》)。
实证可谓是科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然而很多人却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这一点。睡眠占用了我们人生的三分之一时间,我们对这一神秘过程充满好奇。我们知道睡眠中我们的大脑并不是完全不工作了,我们做或瑰丽或可怕或离奇的梦。原始的好奇心驱动我们探索梦的含义,并赋予其很多神秘的符号。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就满足了人们的这种欲望,从而成为经典。但是如果从实证的角度来看,弗洛伊德尽管是不可多得的天才,梦的解析却不能称之为科学,因为这本著作是根据他的接诊积累的经验以及加上其智慧的产物,缺乏实证,而且实证也十分困难。
可证伪?
可证伪即存在能够被证明不正确的可能性。我们说太阳是从东边升起,那么它的可证伪就是我们可以观察,如果哪一天太阳从西边升起那么它就是错误的理论。所以科学是要能够被质疑的,是可以证伪的。宗教不能成为科学是因为神创论我们无法质疑,我们只能接受,我们也无法证明神不存在。明确这一分界线后我们分别来说明心理学为何是科学,是如何体现其科学性的。
前面说到十二星座性格(其实我指的是对人群的人格分类)也属于心理学研究范畴,我们常常会在网上看到流传十二星座的不同性格的说法,那么本着怀疑者的科学态度我们就需要问:星座时间真的会影响我们的性格吗?心理学家很早就对这一点进行了研究,研究者收集被试的出生时间以及大规模收集性格问卷,最终发现性格在出生日期上是一种随机分布,即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没有一个星座的群体具有一个突出特点。
科学工作者要求拥有敢于质疑的精神。尽管有研究证据支持这个心理学理论,尽管按照我们的常识推理这个理论似乎十分合理,尽管这个理论是多么的经典,科学的态度并不是全盘接收而是带着怀疑的态度审视一切。类似于上面这个星座的例子在心理学研究中数不胜数,例如对注意模型的发展就可以窥见心理学研究的日臻成熟。这些理论一旦被证明不正确,就不能称之为科学。
很多人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很多心理学研究的结果似乎就是常识,有何意义?一个建筑不能没有地基,一门科学必须有坚实的基础,才能蓬勃发展。真正的实证心理学发展在年冯特正式建立心理学实验室才开始的。所以必须就要站稳脚跟才能一步步推进,从最基本的开始,从所谓“常识”开始验证,我们的常识没有得到验证我们又如何说这是对的呢?抑或许我们所认为的常识其实完全错误呢?敢于质疑,勇于验证这就是科学。
因此,心理学是正在蓬勃发展的科学,它是人类必须攻克的一块科学领地,这将需要我们用科学的态度、实证研究来匍匐前进。然而,心理学还一棵生机勃勃的小树,有太多的分支和树杈,需要有一个完整且系统的统一体系将其修剪,才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本期编辑:康文天
本期作者:康文天
责任编辑:白玉
一个有情怀有温度的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