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2月22日,天空飘着细雨,欣赏麻麻们如期相约第18期妈妈成长部落读书沙龙。欢迎两位好学的新麻麻加入我们的读书沙龙。
今天我们亲爱的丽琴终于回来主持了,在丽琴的轻而柔的冥想引导词中,麻麻们都感受到了久违的宁静......
本期读书会,我们仔细地解读了《规矩太多,难成方圆》,一般我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在儿童教育中,则是“规矩太多,难成方圆”,这就要我们要在生活中力求做减法,而不是做加法。做加法需要的是能力,做减法则需要智慧。
在我们的文化中,“规矩”太深入人心,一提到规矩,很多家长都会认为,规矩要从小培养,孩子长大才能成长得更好,但事实是这样的吗?
在这里,分享文章中的一个案例:
“有位学历不低的妈妈,对孩子的培养很用心,从智力到习惯,从饮食到举止,每个方面都要做到尽善尽美,对孩子进行“高标准,严要求”的教育。同时还说服孩子父亲,爷爷奶奶等家人,一起不溺爱孩子,严格规范孩子所有的生活细节,以期把孩子培养成才。
比如,孩子两岁以后,她就尽量不去抱孩子......孩子从四岁开始,就被天天要求必须把一天换下的内裤自己洗干净,吃饭必须在餐桌上吃.....诸如此类的规定很多很细,几乎每件事都有一套家长制定的标准。她的孩子刚5岁,智力出色,确实养成了很多“好习惯”,但慢慢地,孩子表现出越来越严重的偏执,孤僻,不合群,几乎不接纳任何稍有变化的或常识里没有的事.......“
麻麻们看到这个案例,都不禁为案例中的孩子感到担忧,麻麻们也开始了自己的分享:
麻麻A:
“我家是男孩,我从他会走路开始就故意不抱他,我希望他勇敢,独立,讲话不可以嗲声嗲气,不可以一点点小事就哭,可我对他的种种规矩,结果不是朝我想要的方向走,而是变得越来越娇气。”
我家是女孩子,在我还没有学习之前,我就像书上提到的那位妈妈,2岁的时候就开始不抱她,让她自己走,自己上楼梯,对女儿有各种要求和规定,当时的我,还引以为傲。现在通过学习,我明白了,正如书上写的:听话和懂规矩不过是一种假象,背后是孩子心理功能的失调。
麻麻B:
麻麻C:
老师说我女儿在幼儿园比较调皮,不听指挥,我问清楚情况,才知道老师上课要求小朋友把小手放背后,认真听课,我女儿不配合。看到书中有句话特别好:我们在教育孩子了解规则之余应把眼光放远,不受教室墙上的班规所限。人的一生中有时并无规则可循,更重要的是,有时规则根本就是错的。
我看到过一位小朋友特别优秀,凡事都很自觉,各方面表现都很好,但背后却是妈妈的各种规矩,我本来有点疑惑,这样教育不是很好吗?孩子很优秀啊,但在读到书中一句话时,我明白了,幸福感是生命最大的营养品,在这么多规矩下长大的孩子,他们真正的幸福感强吗?"
麻麻D:
麻麻E:
我从小也算是个比较听话的孩子,但现在回忆童年,感受不到快乐。只有高中毕业时,回来跟同学们在野外疯玩,那段回忆是我认为最快乐的时光。我们反思下,为什么"好习惯"无法带给孩子们快乐的感觉,反而经常是"坏行为"都是有趣的童年记忆?”
麻麻们同时也有些疑问:
不给孩子立规矩行吗?
难道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如果他打人,偷东西也不要管吗?......
我们说过规矩一定是建立在爱和自由的基础上。成人可以给孩子呈现规则,却不能强迫孩子执行规则。如果有什么规则特别需要孩子服从配合,要想办法,通过合理的方式,让孩子看到规则之美,心悦诚服地接受。在规则教育中,家长的榜样作用和包容心远比强制力更能让孩子学到守规矩。
自由是规则存在的土壤.前几篇文章有分享到“自由的孩子才能成为自觉的孩子,面对幼小的孩子,如果家长不能首先想到如何给孩子自由,而是如何对孩子进行规范,尤其在一些无关紧要的生活细节上,向孩子提出大大小小的规则和要求,并且经常为孩子不能达到这些目标,不遵守这些规则而去批评孩子,惩罚孩子,那么他几乎不可能培养出一个健康的孩子。
"自由意志"是家长送给孩子最大的奢侈品.在一切爱的关系中,自由最重要,这句话适用于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婆媳关系,恋人关系等.
最后,邀请大家一起来细细品味诗人海桑的一首诗:
《一个小小孩》
一个小小孩,如果他干干净净
衣帽整齐,如果他规规矩矩
这可并非一件多好的事
如果他一开口
便是叔叔好阿姨好
再见再见你好
如果他四岁就能让梨
这又有什么意义
一个小小孩,应该是满地乱滚
满街疯跑,脸和小手都脏兮兮的
还应该有点坏,有点不听话
他应该长时间玩着毫无目的的游戏
他是一只自私、可爱又残酷的小动物
他来到世上,是为了教育我们
让我们得以再一次生长
而不是朽坏下去
妈妈成长部落读书沙龙每周四上午8:40—11:00厦门市湖里区濠头社区居委会具体信息:对象:爱学习与分享的家长,尤其以0-12岁孩子的家长为主;内容:目前学习的是尹建莉的《最美的教育=最简单》,每次学习的章节内容以当次群里公布为准。参加方法: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