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老师心理课堂第期——心理学怎么理解“知识”与“观念”?
虽然道德上我们不能以貌取人、不能给人定性和评价,但是现实需要心理学家去研究人生百态,需要对人的各种状态进行研究,有时就不得不进行一下“分类”,只是这种分类不带有任何歧视,仅仅是为了便于区分和对比。
比如:这个世界上常见的愚蠢观念有四种;
第一种:自大型,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的自大狂型观念;
第二种:信息型,以为知识就是那些酸碱方程式、牛顿第一定律;
第三种:盲目乐观型,以为只要自己知道了,就等于会做到了;
第四种:无知型,看不到身边任何事情背后知识的运行,以为仅仅是些无聊的事情。
我们在来仔细说说这几种观念。
一、首先说说第一种“自大型”。它们往往出现在一些专业人士身上,会摆出一种“恩,答案就是这个,我早知道了,我全知道了”的样子。
比如:拿着网络里、书本里的一些所谓“性格测试量表”让人做完后,就得出了——“某某是怎样的人”的结论。或者拿着别人画的一幅画,就开始分析出结论,这些都是一种自以为是的做法,完全没有考虑个体差异、各种变数的可能性。最常见的是拿“孤立事件”来推断结论的做法。
具有这种观念的人往往排斥接受新思维、新知识、新信息,他们沉浸在自己接受的一套理论中,并且固执、简单地就认为能解释一切事情,能处理一切事情。就像中世纪的顽固宗教分子那样,认为圣经就包含了世界所有的知识。
凡声称“非常管用”、“非常灵验”,实际背后隐藏着“包治百病”逻辑的那些言论者往往都是持有这种观念的人。比如:市面上很多流行的“XXX技术”、“XX治疗”等等的宣传都言过其实,其持有者走火入魔般地笃信自己的观念。
二、第二类信息型的人把“自然科学”的知识等同于所有知识,在学生当中就是那种以为只有教科书里那些才是知识,至于如何穿着打扮,如何待人接物,如何说话等等这些都不属于知识。
他们的知识观非常狭隘、简单,往往给人一种“学霸”的感觉,他们考试成绩可能很好,但是生活能力却不对等地好。就好像他们认为客套话只是一种虚伪的话语,不属于社会知识范畴里的东西。
其实,这是一种愚昧。
三、第三类盲目乐观型观念的人,最大特点是轻视思考和练习,他们以为“知道”就等于是“能做到”。在学习的过程里,常常表现出一种“我已经知道啦”的表情,至于知道之后该怎么执行?怎么使用?使用的过程里会有什么变化?这些全然不知。
这一类型观点的持有者是典型的“评论型专家”,而非实干家。他们熟知各种名词解释,擅长使用一些堂而皇之的概念,甚至玩弄一些玄妙的名词,让人觉得高深莫测。解释起来头头是道,但是不能解决任何实质的问题。
在科学界,科学家并非只是负责解释现象,更多地是用理论去“预测现象”,并且实际地解决问题。比如:我们只是解释清楚“学生的成绩和学习态度之间”的关系,这一点没什么价值。我们能够根据理论应用到实践中,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从而改善他们的学习成绩,那才有价值。
四、第四类无知型观念的人,属于对什么都没什么兴趣的人,仿佛任何事情都没什么值得好奇。在他们眼里只有一件件、一堆堆的事情,没什么值得思考的地方。
他们的口头禅往往是“无聊,这有什么”,在他们眼里世界是无聊的,生活是无趣的,没有思考,没有技术,没有知识,什么都没有。如果他们看见别人在认真地做一道菜,他们会说“这只是在炒菜嘛,没什么大不了的”。
他们没有对知识的敬畏之心,没有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没有对规律的尊重之心,一切都没什么值得思考的,这是典型的颓废之人。其实,生活中处处都需要付出,处处都自有奥妙,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动动脑子,甚至打电子游戏的背后同样包含着脑力劳动。
那么什么是比较好的知识观念呢?
知识其实是一个组合概念,它包含几个部分:
知识==已验证信息+信息背后因果关系+实践知识的反馈
认知系统==获取知识+运用知识+修正知识+发现疑问
比如:
对于某个知识点“悲伤时人总是会用哭来表达”,关于悲伤的表现、哭泣的各种形态等等,就是属于“已验证的信息”。把这些信息进行分析总结的过程就是“因果逻辑过程”。最后得出的结论再去指导我们今天的生活,那么我们就说自己掌握了关于“悲伤与哭泣”之间的知识。
那么如何理解、认识“悲伤和哭泣”这个现象呢?这个就属于“认知系统”的事儿了。那么我们先去查阅资料,学习关于悲伤和哭泣的相关知识,这个过程就是“获取知识”。接着我们把学习到的知识开始在实践中指导我们生活,改善了我们悲伤时的心理状态和生理状态,那么这就是“运用知识”阶段。接着我们发现有几次悲伤时,我们的表现和书本理论描述的有点出入,于是我们重新补充了一些新情况进去,这就是“修正知识”阶段。最后,我们很可能还发现有一个疑点,就是有一次悲伤时,居然是在大笑。于是我们提出这个疑问,并开始新的研究,这就是“发现疑问”阶段。
赞赏
人赞赏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好医院白癜风治疗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