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一位多年不见的朋友见面,我被对方的优雅给迷住了,忍不住称赞道:“你真是越来越有气质了!”相视一笑中,我们进入了互夸模式,相谈甚欢。
说到气质,您首先会想到什么?优雅、端庄、大方、美丽......是的,在我们眼中,有气质代表着举止、谈吐的得体,代表着文化、学识的渊博,所以我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气质”是这样被定义的:它代表每个个体稳定的、持久的心理特征表现和情绪性模式,受遗传基因影响比较大,和性格共同构成人格这个复杂的系统。气质具有先天性,虽然也受环境影响,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但仍相当稳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脾气和秉性”。
古语有言:“龙生九子,各有不同。”我们的父辈,大都兄弟姐妹众多,他们都各有各的特点。比如有的人活泼开朗,有的人安静害羞,有的人反应迅速,有的人迟缓木讷。在我小时候,就经常听到父母说:你从小就哭声响亮,好动的不得了。而你弟弟就特别安静。长大后,我爱说话,我弟弟半天说不了一句。这是什么原因呢?最可能的解释就是:我们之间存在着气质的差异。
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在公元前五世纪提出,人体有四种基本的体液,分别是血液,粘液,黑胆汁,黄胆汁。后来希腊内科医生盖伦将希波克拉提的体液类型说与气质做了如下联系:
血液型对应的是多血质:
这种类型的人具有思维敏捷、情感丰富、欢快,好动的特点。
粘液型对应的是黏液质:
这部分人多沈默寡言、缺乏感情、行动迟缓。
黑胆汁型对应的是抑郁质:
这些人想象力丰富,多愁善感,悲伤,易哀愁。
黄胆汁型对应的是胆汁质:
他们的特点是:情绪强烈、直率热情、易激怒,易兴奋。
希波克拉底的体液气质说,虽然没有经受住现代社会的考验,但其理论影响了几个世纪。
后来19世纪的俄国生物学家,心理学家巴甫洛夫在实验中提出,将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分为四种气质类型: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抑制型。
气质研究方法的发展,出自行为遗传学的框架。主张气质特点代表着遗传的特质。这些特质在儿童期甚至整个一生中都相当的稳定。
气质受生理影响大,稳定性强,可塑性弱,气质特征表现比较早。从出生开始,婴儿便展示出一般倾向/上的气质差异,到了青春期气质仍然相当稳定。因此,了解心理学小知识,也方便我们家长和老师,针对孩子的气质差异,因材施教。
今天心理学小知识分享就到这里,感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