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抑郁症频频登上热搜,不断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里,经常听到新闻上说某些孩子患上抑郁症吃药、自杀、自残、离家出走、打骂父母等行为,那抑郁症真的这么可怕吗?抑郁症跟青春期叛逆是一回事吗?
今天这期小编想跟父母们聊聊抑郁症。因为认识是治疗的基础,共勉。
首先让我们看看近几年的数据,年发布的《中国青少年发展报告》就显示,中国17岁以下青少年中,约有万人受到各种情绪和行为的困扰,抑郁症发病率呈现低龄化趋势。《中华流行病学杂志》调查数据也显示,9-18岁青少年抑郁症状的检出率为14.81%左右。
年青少年抑郁症检出率高达24.6%(中科院数据),其中,轻度抑郁的检出率为17.2%。
相当于每5个孩子,就有1个可能抑郁。但我国全职儿童精神科医生可能不足人,父母成为抑郁孩子的最后堡垒。
今天小编从网上找了两个典型的案例,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案例一:
M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女孩,就读于全省排名第一的重点高中,距离梦寐以求的重点大学仅仅一步之遥。
然而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出事了。
她被诊断出中度抑郁、轻度焦虑。妈妈怎么也想不到当初那个活泼可爱的孩子竟然被诊断出了抑郁症。
后来M跟妈妈的对话:我们聊到她读幼儿园的时候,有个她的远方小表妹常来家里玩。那个孩子活泼好动,喜欢拍皮球,我便要求女儿每天跟她一起拍皮球。
“妈妈,您知不知道,我那时候真的不喜欢拍皮球。但我总觉得,你更喜欢小表妹,所以我一定要拍得像她一样好。”
我们还聊到中考前夕,为了帮她提高体育成绩,不给升学考试拖后腿,我给她报了私教课。
“妈妈,你知道吗,练坐位体前屈的时候,那个斤的教练会直接压在我背上,一压就是一分钟,我真的受不了。”
说起这件事的时候,她的眼泪啪嗒啪嗒往下掉。但我以前竟从来没听她抱怨过。
一直以来,我只会否定她,要求她,拒绝她,指挥她,把“别人家的孩子”挂在嘴边,再把自己的期许强加给她。
我甚至从来没有夸过她“聪明”。
她就这样在我的否定和打压下长大,而我却浑然不觉,以为自己在“为她好”。她变得越来越敏感,越来越完美主义,哪怕没有我的要求,也要把自己逼到退无可退才罢手。
其实她小时候什么都好,只是不太合群。每次她跟同伴闹矛盾,我都会大声训斥她,“为什么别的小朋友都能团结友爱,你却老爱发脾气呢?”
小学刚入学的时候,她在班里当班长。有一天放学后,她领着同学们排队出校门,发现有个男孩不好好排队,便把他从队伍里揪出来,要求他站到队伍最后去。当时,那个男孩的家长也在校门口。我见状,便过去拉住女儿,当着所有同学的面责骂她,怪她“不该这么凶”。
后来,班里的很多孩子就不跟她一起玩了。
如今回想起来,在一次又一次的冲突中,无论对错与否,我这个母亲从来没有站在过她的那一边,也从来没有认真了解过到底发生了什么。
案例二
可欣初二开学时换了新同桌,青春期的自尊、敏感、孤独……各种小情绪混杂在一起,压在她的心头。
她开始尝试自残,用刀尖划开皮肤,血流出来的时候“觉得舒服很多”。
女儿的情绪异常,妈妈注意到了,曾经试图开点中药给她“去去火”。女儿手臂上的伤口,妈妈也注意到了,但觉得那是女儿“威胁我,跟我要手机”。
直到一天,可欣情绪完全崩溃,大喊大叫,用脚踢门,最后瘫坐在地上抽泣着央求妈妈带她去看医生。
最后可欣被确诊为重度抑郁症和双向情感障碍从那以后再也没有人说她是装的。
可欣提醒过妈妈,求助过妈妈,但是妈妈都以为可欣是青春期的叛逆忽略了,最后可欣承受不住了。
父母的通病
孩子一有问题,就是我们不也这么过来的,理解不了孩子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M和彭可欣的患病经历如果回过头再去看,有很多的细节都可以修补,如果不是积重难返,也许悲剧可以避免,实在令人惋惜。
她们的妈妈都习惯于用发泄愤怒的方式来面对孩子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寄希望于孩子自动觉悟、自动改正。
她们不明白,孩子并没有这个能力。
愤怒只会令孩子产生更大的精神压力,令问题更加严重化和复杂化。
理解他们的无助,才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孩子们得救,往往就在得到父母理解的那一刻。
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物质生活好了,但是精神生活呢,孩子进入学校,在家长看来唯一的价值就是学习成绩,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她自己体会不到其他的价值,在父母那里不是否定就是替孩子做了。
人无志而不立,孩子没有价值感和成就感,学习成为唯一的寄托,肯定容易出问题的,厌学辍学只是提醒家长警惕起来的第一步。
探究其本质
内卷,学习竞争压力,的确是抑郁的原因,但不是直接原因,也不是全部。
情绪上的问题,问题在于家长对情绪的忽视以及处理方法的不正确。
表面看因为两位妈妈太注重孩子的学习而给孩子太大压力,还有没有鼓励与表扬,深层次直接原因就是,妈妈没有看到孩子的情绪。
每一件事,孩子有自己情绪产生,例如成绩考好了高兴,或者和同伴闹别扭生气等,如果妈妈都没有读取,然后直接奔学习写作业的要求去,长期下来,在孩子潜意识里自己是不被看到不被接受的。
这种长期积累的念头,在青春期前都还好,因为孩子的自我认知能力弱,但到了青春期,孩子本能自我认知开始,与童年那种孤独不被接受的念头相互影响,要么特别叛逆,要么自毁。文中是女孩,采取自残本能想让世界看到自己,这种极端方法后妈妈依然不理解最终形成悲剧。
现实教育状态,我们无法改变学习压力,重点是看见孩子,认识孩子的情绪,向孩子表达这种情绪。情绪没有对错,行为才有。
学习的意义
“与其改变孩子,不如改变教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