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跑线的竞争是不重要的
孩子究竟会不会输在起跑线上?这是我们每一个家长心头挥之不去的一个冲突、一个矛盾,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深知孩子教育的失败是最大的失败,不管你怎么功成名就、高官厚禄如果你的子女子完蛋,你的人生也就完蛋了,无颜见人。
我们看到深圳罗湖的家长下跪求女儿好好学习,更多的家长陷入到了一种集体的焦虑之中。过去我们把它称之为疯狂母亲,现在有一个名词“中国虎妈”,牺牲了个人的休息时间甚至放弃了自己的工作,全部的精力给孩子报班。
我们独生子女的时代,我们每个家长对子女的厚爱和希望都是不容置疑的,但是我们的所作所为究竟在帮助孩子还是在扼杀孩子?
为什么起跑线的竞争是不重要的?因为这基本上是一个伪命题,我经常说起跑线上的竞争只有对刘翔是重要的,0.01秒就可以决出胜负,但是孩子的成长、人生的竞赛是一个漫长的马拉松,大家都知道在马拉松比赛当中早一点、晚一点根本没有重要性,甚至在马拉松头几圈领跑的肯定跑不到终点,这个道路很简单的,因为对于一个长距离的比赛而言比赛不是你的快速的反应、起跑,你的耐力、你的节奏、你的指挥,这其实对整个全程的一个把握,笑到最后、笑到最好。
但是用马拉松比赛比喻教育本身也是有教育的缺陷的,因为教育不是竞技活动,教育不是训练、不是马戏团、不是杂技,跟这种需要长久、刻苦、高难度的训练才能达到某种程度是完全不同的,是自然而然的生长,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它不可能有流水线的方式的拼装培养出什么人才来。
最近的一个故事在今年的国际中学高中学的国际奥数比赛上中国首次丢失了团体冠军,其实我们看美国队这几个都长的中国脸,都是华人或者亚裔的。但是这仅仅就是你这个高中这一个阶段的成就,并不能说明更多的问题,我们要问的是我们这么多年来,我们从年参加奥林匹克的比赛,我们那么多的金牌得主,昔日神童今何在?神童的消失在中国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现象,不仅在数学领域,艺术界也是这样,我听很多的音乐学院的领导说,当年很多的神童成年后消失了。为什么?因为对这些人来说学习数学、学习钢琴、学习小提琴从来都不是他的兴趣,只不过是他父亲母亲的兴趣,是为了实现父母亲的虚荣心,当然他本身也有功利的追求为了高考加分,他获得了一个金牌上了清华、北大他的任务就完成了,这是真正的悲哀。
儿童究竟要学习什么
那么我们的问题就是在起跑线上我们需要竞争的究竟是什么?如果在儿童的幼年存在必要的教育的话,究竟是什么?
德国明确规定禁止设立先修学校。幼儿园期间不允许教授专业知识,德国人认为孩子被过度开发并不是好事情,长此下去,孩子的大脑就慢慢变成电脑储存器,不会主动地思考。
台湾去年通过了《补习教育法》修正案,规定未满6岁的孩童只能上有助于幼儿身体律动、艺术才能学习课程,禁止六色以下儿童上英语、珠心算、作文等强调记忆背诵或是严谨思考的脑力课程。台湾借鉴、学习这些先进的理念是很快的,我们拼命让他们做力所不能的、高难度的学习。
在幼儿园究竟要学习什么?德国的幼儿园有两份活动清单,一个是参观消防警察、参观邮局、参观市政府,去自由市场买东西,学习生活常识、生活技巧。儿童首先认识的是他的生存环境、社会环境,但我们今天看到的有很多儿童到了小学的时候还不敢独自上街,不敢独自去买东西,欠他的钱不少也不敢要,就是懦弱不敢跟外界打交道。
还有一个家务清单,这个家务清单令我们中国的家长瞠目结舌。
三到四岁的孩子:擦灰尘、喂宠物、到门口取回地上的报纸、睡前帮助妈妈铺床、把脏衣服放到装脏衣服的篮子、帮助家长把从超市买回来的菜拎进家、到信箱里取信件。四至五岁的孩子:擦桌子椅子、擦灰尘、独自铺床、吃完饭后把脏碗拿到水池边、妈妈做饭时在旁边帮忙、帮助妈妈把叠好的干净衣服放回衣柜、浇花。五至六岁孩子:照顾宠物、拖地板或者用吸尘机扫地、倒垃圾、叠衣服并把衣服放进衣柜、秋天时帮助父母扫落叶、整理房间、自己准备第二天要穿的衣服、把洗干净的餐具放回橱柜。
在中国所有的事情都是家长的责任,孩子在五六岁的时候就能够自己吃饭就已经很了不起了。日本小学生到学校吃早饭,当学生各就各位以后,他们等待客人的到来,安静的等待,然后值日生给大家分牛奶,把包装纸、包装的绳分类处理,分别放置,垃圾分类的一种教育,不同的杯子放不同的东西。吃完饭以后自己收拾餐具送到指定的地方,轮流值班、擦桌子、打扫炊具。
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我想具体来讨论一下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或者说成功指标?究竟什么是真正重要的?在今天我们的家庭生活当中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