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常识
心理常识

您现在的位置: 心理常识解析_心理常识问题 > 心理常识解析 > 精品儿童教育心理学超级好看,可别错

精品儿童教育心理学超级好看,可别错

发布时间:2024/2/23 17:22:02   点击数:

第四章人格的统一性

学校不仅应该认识到儿童具有完整、独立的人格,并对其进行悉心培养,还应该学会用心理学的知识来对儿童的特定行为进行判断和评估。

不能脱离整段旋律来理解单个音符的含义,学校也必须基于儿童的整体人格来看待他们的具体行为。

儿童的人格统一性

儿童的心理生活特别奇妙,无论对它的哪一方面进行研究,都会让人深深着迷。其中最重要的是,如果我们想要了解儿童的某一特定行为,就必须先了解其整体的生活画卷。儿童的所有行为都会展现他们的整体人格,如果对隐藏其中的背景信息没有了解,就很难理解这些行为,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人格的统一性。

人格统一性的发展是把人的行动和表现协调成一个单一模式的过程。这种发展始于童年时期。社会生活的要求迫使一个孩子以统一的方式进行回应,这种回应不仅构成了他的性格,也使他的所有行为个性化,从而区别于其他孩子。

很多心理学学派忽视了人格的统一性,即使没有完全忽视,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在这些心理学理论和精神病学的实践中,人们常常会单独挑选出一个特殊的姿势或者表情来进行讨论,仿佛它们是独立存在的。有时,人们会把这些姿势或者表情称为一种情结,认为它们能够与个体的其他活动分离开来。这就像是从一段完整的旋律中挑出一个音符,并在不考虑其他音符的情况下,试图理解这个音符的意义。这种做法显然并不恰当,却又广泛存在。

个体心理学认为自己有义务站出来反对这些不恰当的做法。如果这种广泛存在的错误做法用于儿童教育,会产生更恶劣的后果。这在关于儿童惩罚的理论中更加突出。在一般情况下,当儿童做了会导致惩罚的事情时会发生什么?通常人们会通过脑海中的整体印象来评价儿童,并对其进行惩罚,但这种惩罚往往弊大于利。举例来说,如果一个孩子总是犯同一种错误,老师或家长就可能会对他形成偏见,认为他屡教不改。但是,如果他大部分时间都表现得很好,人们就会因为对他的整体好感而对他犯下的错误从宽处理。在这两种情况中,人们都没有认清问题的本质,即没有基于儿童的人格统一性对其所犯的错误进行理解。这和脱离整段旋律来理解某个音符的意义类似。

如果我们问一个孩子他为什么懒惰,我们基本不可能从他口中得到我们想知道的根本原因;同样,我们也不能指望他告诉我们为什么他会撒谎。苏格拉底以洞悉人性著称,几千年来,他的名言时刻在我们耳边回响:“认识自己是多么困难!”既然如此,我们又有什么资格要求孩子回答这么复杂的问题呢?即使是心理学家,要回答这样的问题也是勉为其难。只有找到理解一个孩子整个人格的方法,我们才能理解他的具体行为所表现出的意义。这个方法并不是描述他的所作所为,而是要理解他在面临任务时的态度。

下面这个案例将会阐释了解儿童整体生活背景的重要性。

案例的主人公是个十三岁的男孩,五年前他有了一个小妹妹。在妹妹出生前,周围的人都很喜欢他,会满足他的所有愿望。他的母亲很宠爱他,对他百依百顺。他的父亲是军官,经常不在家,所以他自然而然跟母亲更亲近一些。母亲是个聪明善良的人,哪怕他既爱依赖人,又固执不已,也会尽量满足他所有心血来潮的需求。不过,尽管如此,母亲还是因为他的无礼行为和威胁性的动作而生气了。因此,家里开始出现紧张的氛围,主要表现在他不停地对母亲颐指气使,将她使唤来使唤去,甚至还时常捉弄她。简而言之,他总是随时随地以各种无礼的方式来惹人注意。

虽然男孩的行为很讨厌,但是鉴于他没有其他恶劣的表现,母亲对他还是采取宽容的态度,依然帮他整理衣物,辅导功课。由此,他确信,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母亲都会为他解决。他是个聪明的孩子,像其他正常孩子一样受过良好教育。在八岁以前,学习成绩也一直不错。但是,就在他八岁那一年,他身上发生了重大改变,让父母不再能够容忍。他开始自暴自弃,漫不经心、懒散拖沓地度日。只要母亲稍不满足他的要求,他就会扯她的头发、捏她的耳朵或者掰她的手指,让她不得安宁。他拒绝改正自己的行为,随着妹妹逐渐长大,他越来越固守自己的行为模式。妹妹很快就成了他戏弄的对象。虽然他没有过分到做出伤害妹妹的举动,但是他的所作所为已经明显表现出他对妹妹的嫉妒。他的“堕落”自妹妹出生后便开始了,因为从那时起,妹妹成了家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germany-alps.com/xljx/16447.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