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倒数第二场比赛结束啦!球评AI即将失业结束本次世界杯的强行科普。
一般来说,世界杯的三四名决赛经常不招人待见,甚至有人把它称为“败者的决赛”(LosersFinal)。不过这届不太一样,除了英格兰的凯恩和比利时的卢卡库都有机会争夺金靴之外,这两只队伍都被球迷称为“快乐足球倡导者”——这是咋回事?
就……真的很快乐!
FIFA
世界人民都感受到了比利时的快乐了!
FIFA
其实一开始,这个“快乐足球”指的是对“不管战术技术、瞎踢”的一种嘲笑。但世界杯开始之后,众强队纷纷翻车,唯有不被看好的三喵狮军团英格兰队和“大赛一般不太灵”的比利时队一路打进了四强,而且还进了很多球。于是球迷们就纷纷开始用“快乐足球”来指代英格兰和比利时,这场比赛更被称为社区盾杯“快乐足球争夺战”。
其实不光世界杯,奥运会也有“争夺铜牌”的比赛,而且还有一些科学家特意研究了一下,到底谁才是“真的快乐”?结果是啥?我们来一起看看:
运动赛事中,铜牌得主的欢乐并不少见。许多时候,你或许能够感受到他们表现出的愉悦更甚于银牌获得者。
里约奥运会,得了铜牌的傅园慧就是其中代表
tv.cntv.cn
拿第三的人竟然比拿第二的人更加开心?这只是个例,还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还真有人做过研究——20世纪90年代,康奈尔大学和托莱多大学的研究者们就探索过银牌和铜牌得主对结果的满足度,并且分析了两者差异背后的原因。
反事实思维:
如果……那就……了!
无论是金牌、银牌还是铜牌,运动员夺得奖牌时的心情受他/她如何看待这一名次的影响。在得知“我得了第X名!”之后,一种想法可能会开始在运动员脑海中浮现:“如果我……那就……了!”
这种形式的想法,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十分常见。它被称为“反事实条件句”(counterfactualconditionals)。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DanielKahneman)认为,人类并非是完全理性的,当人们在思考过去已发生事件的时候,会进行心理模拟,用反事实思维(counterfactualthinking)进行思考。一个反事实思维包括两个部分:虚假的前提(如果……)和虚假的结论(那么……)
年伦敦奥运会,俄罗斯选手马里亚·帕塞卡(MariaPaseka,左)夺得女子跳马铜牌,满心欢喜;美国选手麦凯拉·马罗尼(McKaylaMaroney,右)夺得银牌,却因满脸不爽而被称为“伦敦不爽姐”。在领奖台上,她们各自在想着什么?
左:oregon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