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天的知识分享来啦~
知识点一:心理过程之“知觉”
(1)知觉的定义:人们通过感官得到了外部世界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产生了对事物的整体认识,这种整体认识就是知觉。
(2)知觉的特性:整体性、选择性、恒常性、理解性。
整体性:个体在进行认识客观事物的时候,知觉机制总是倾向于将分散的信息结合起来,加工成一个整体,这就反应了知觉加工的整体性。
选择性:人们在知觉客观事物的时候,因为精力有限,所以,会将有用的刺激进行知觉加工,模糊无关的刺激,让其变成背景,这种选择能方便个体明确目标。
恒常性:在一定范围内,知觉的条件发生了变化,而知觉的映象却保持相对稳定不变的知觉特性叫知觉的恒常性。(恒常性的现象是有条件的,超出了这个条件,恒常性失去作用。)
理解性:在知觉客观事物的时候,人们会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其进行解释,然后对其赋予意义。
(3)知觉的种类
人估计时间的依据:各种计时器、昼夜变化周期、四季交替周期、个体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动周期((生物钟)等。
生物钟的定义:生物钟是机体内部生理节律性的变化所引起的机体外部行为节律性的变化。
错觉的种类:线条长短的错觉、线条方向的错觉、面积大小的错觉、形重错觉、视听错觉等;其中,形重错觉和视听错觉是不同感官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错觉。
知识点二:心理过程之“记忆”
(1)记忆的定义: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持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是过去经验在头脑中的反应。
(2)记忆的过程:记忆有编码(识记)、存储(保持)、提取(回忆、再现)三个基本环节。
(3)记忆种类
①按照内容形式分为五种。
形象记忆:对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记忆。
情景记忆:对亲身经历过的事件的记忆,受老化影响最大的记忆系统,存在随年龄增加而下降的趋势。
情绪记忆:对自己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的记忆。
语义记忆:也称逻辑记忆,是对各种有组织的知识进行的记忆,如对字词、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公式等的记忆。
动作记忆:对身体的运动状态和动作技能的记忆。
②按照信息保存的时间长短和信息的编码、储存和加工方式的不同分为三种。
瞬时记忆:又叫感觉记忆或者感觉登记,是指一瞬间的记忆,保持时间在1秒以内。
短时记忆:又叫工作记忆,指一分钟以内的记忆。对语言文字信息主要以听觉形式进行编码和储存。一般为7士2,即5~9个单位。
长时记忆:这是一分钟以上的记忆,有的保持时间长达终身。长时记忆的容量是无限的。长时记忆的编码有语义编码和形象编码两类。
③按照意识状态分为两种。
外显记忆:受意识支配的记忆,在意识支配作用下影响人的行为。
内隐记忆:个体无法意识的情况下的记忆,这种记忆对人的影响是无意识的。
(4)遗忘
遗忘的定义:记忆不能被再认或者回忆,就属于遗忘。遗忘的原因:自然衰退和干扰造成。
干扰:干扰分为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两种。
前摄抑制:又称为前摄干扰,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即旧知识干扰新知识。
倒摄抑制:又称倒摄干扰,是指后来学习内容对先前学习内容的干扰。
系列位置效应:“干扰理论”认为,由于邻近的信息相互竞争或者干扰,导致无法提取,产生遗忘,由于干扰的出现,我们容易记住开始出现和最后出现的信息,中间出现的信息容易被遗忘,这就是著名的“系列位置效应”。我们经常说的“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就可以用这个干扰理论来解释。
以上就是今天的心理学,内容比较多,为了提升学习效率,每日的知识点量稍有控制,希望大家坚持下去,点亮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