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常识
心理常识

您现在的位置: 心理常识解析_心理常识问题 > 心理常识问题 > 广州心理咨询B证试题及答案最新整理最全

广州心理咨询B证试题及答案最新整理最全

发布时间:2023-4-6 13:21:52   点击数:

一、概念解释

1.学习障碍

学习障碍是指在求知、听讲、说话、阅读、写字、推理或算术能力上出现重大困难的一群不同性质学习困难的通称,其原因一般认为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异常,即是由一个人的内在因素导致的,具有差异性、缺陷性、集中性和排除性等特征。

2.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一个把个性统一成连贯综合系统的有机过程,包括防御机制、知觉习惯和态度,自我概念也是知觉的客体,即个体能在其自觉体验中感到的东西。

3.咨询关系

咨询关系也称为“治疗关系”,它是存在于需要心理帮助的人与能给予这种帮助的人之间的一种独特人际关系,通过这种关系达到心理改善的效果。

4.顺应

由于新刺激的作用,现有的心理图式会适当改变以适应外部刺激的特点,这个过程称作顺应。

5.应对方式

应对方式是个体在应激期间处理应激情境、保持心理平衡的一种手段。

6.状态焦虑

状态焦虑指因为特定情境引起的暂时的不安状态,当人们处于焦虑状态时,情绪往往低落或急躁,自我效能感较低,容易产生无助感。

7.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指的是当人们在遭遇挫折、失败和打击时,或者在内心的冲动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在内心修筑的一道保护自己的“防线”,并尝试通过它来摆脱困境中的低落情绪和不佳心态。

8.自我表露

自我表露指的是告诉另外一个人关于自己的信息,真诚地与他人分享自己个人的私密的想法与感觉的过程。自我表露时个人成长和实现自我的必要环节,时个体印象管理和应对压力的有效方式,也是心理治疗的重要途经。

二、简答题

1.什么是心理健康?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和要求是什么?

从广义来讲,心理健康指一种高效而满意、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指的是人的根本心理活动过程内容完整协调,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能对一切有益于心理健康的事件或活动做出积极反响的人。对于学校情境中的学生来说,心理健康的要求体现在学习、人际关系和与自我有关的活动以及社会适应性等。

2.简述心理健康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由于教师职业劳动的对象、任务、手段等因素十分复杂,以及新时期赋予教师特殊的历史使命和重任,必然对教师心理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当代心理健康教师应具备以下心理素质:敏锐的观察力;高尚的情感;丰富的创造力;广泛的兴趣;坚强的意志力;健全的人格。

3.简述焦虑对中小学生学习活动的影响。

焦虑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情感因素之一,对中小学生学习活动会有以下影响:

(1)焦虑与不安、失意、自我疑心、忧虑、紧张甚至绝望等不良感觉有关,会阻碍学生的学习过程,导致学习效率低下。

(2)焦虑影响学习效率,直接导致不良学习效果的产生,导致学习成绩的下滑。

(3)焦虑导致不良学习效果,不理想的成绩又会反过来加深焦虑,导致恶性循环。

因此,焦虑通常被认为可能是最阻碍学习过程的情感因素。

4.简述心理咨询中的询问技巧。

心理咨询中的询问技巧如下:

(1)尽量设计开放性问题。开放性问题比封闭性问题更能了解对方的心理状况,从而达到了解对方的目的。

(2)多运用举例型提问。通过举例的方式去提问,更能引入话题,回答问题的一方也会更放松。

(3)可运用比喻型提问。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比喻的方式,去设置一些问题,然后根据对方的回答,深层次地了解对方,用一些事例去比喻,也更易于理解。

(4)在具体情境中提问。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来提问,既定的情境,既定的问题,这样可以让被提问者更好地理解问题,从而更好地回答问题。

(5)慎重运用打分式提问。设置问题的同时设置分数,可具体化,但需要考虑其评分的科学性。

5.团体心理辅导的特点和要求是什么?

团体心理辅导有以下特点:

(1)专业性:所有团体辅导者都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也是有专业方法和技术。

(2)开放性:情境开放。成员内心开放。

(3)互动性:指导者与成员在认知、态度、体验上互动。

(4)目标性:正确积极地认知态度和行为。

(5)一致性:指导者和成员达成一致共识。

团体心理辅导有以下要求:

(1)目标要注意有针对性,并具有可操作性。

(2)团体名称要有吸引力,积极正向,并能够体现本团体的目的。

(3)方案程序要充分考虑团体成员特点、规模、活动时间和频率、团体活动场地和所需设备材料,灵活变通。

(4)团体成员的筛选要科学合适,可通过面谈和心理测试,筛选确定合适的成员。

(5)团体纪律要遵守,坦率真诚,保守秘密。

三、论述及案例分析题

1.论青少年的心理压力与干预对策。

青少年心理压力主要来自学习、人际关系和环境等方面。

首先,学习方面造成的心理压力的主要因素是考试、成绩排名和学习方法。

其次,人际关系方面造成心理压力的主要因素是紧张的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

最后,环境方面造成心理压力的主要因素是家庭环境、学校的规章制度。

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干预:

(1)面对学业压力,我们要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学会正确看待学习成绩。成绩只是检验学习质量的手段,关键在学习态度,树立积极正确的学习态度,把学习当作一种快乐的过程。

(2)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能使学生心情愉悦,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一方面,加强人际交往教育,鼓励学生在交往活动中相互认知和沟通,积极主动地获取信息、沟通情感、增进了解和反省自我是十分重要的。另一方面,在充分认识学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的基础上,对学生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正确评价学生,实事求是,建立尊重、信任、平等和鼓励的新型师生关系。

(3)家庭环境的优劣对学生生活、学习有着重要影响,父母应该为未成年子女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和睦的家庭氛围。多倾听孩子的心声,多和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给予孩子理解和尊重。对于那些特殊家庭的孩子,社会和学校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爱护,使他们体验到家的温暖。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更多的压力,要及时发现及时疏导,让这些孩子也能健康快乐的成长。而学校是学神学习生活的另一个重要场所,有条件的情况下要设立心理咨询室,这对解决青少年心理压力问题无疑有很大影响。

(4)提高自我效能,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生活在充满活力和竞争力的时代,青少年如何迎接挑战,实现自身价值,首先要消除心理压力,坚信“我能行”,其次要克服盲目性,培养冷静的科学态度,把成功建立在主观努力之上。努力学习技能,多增加正向经验,接受自己的缺点、学会自我欣赏和自我激励。

(5)学会放松技巧,在压力之下缓解身心紧张,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排解发泄。

综上,青少年的心理压力主要来源于学习,人际关系和环境,我们要从多方面帮助青少年缓解心理压力。

2.分析早熟和晚熟对男孩心理的影响。

(1)早熟对男孩心理的影响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他们的心理体验比同龄的男孩要丰富,与正常成熟的同龄女生更接近。因而,他们更喜欢、愿意与同龄女孩交往。二是由于他们身体上成熟,体魄健壮,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色,很容易得到同伴的敬佩、尊重和羡慕;也容易得到家长、老师的青睐,称为受欢迎的人物或当上班干部。这两个特点,对他们有积极作用,一方面是有利于形成更为积极的社会态度;另一方面,有利于自信心的发展。

(2)晚熟的男孩有很强的自卑感。因为他们通常缺乏同龄男性的身体魅力,个子比较矮小,肌肉也欠发达,在体育活动中也没有出色表现,尤其童年孩子的稚气还时常挂在他们脸上。所以,在与同伴交往中往往处于劣势,居于被动和次要地位。此外,他们内心极力寻求他人的重视,容易造成负面的自我概念、不适当感、依赖、被拒绝以及无法控制的感觉。但是,晚熟男生在认知上及适应技巧上有较强能力,因此,许多晚熟男生在成年后求知欲、社交以及探索等方面的行为上,都有较好的表现。

综上,早熟和晚熟对男孩心理的影响不尽相同,教师要针对不同情况因材施教,使学生自信自立,适应这自然的成长节奏。

3.依据心理学理论,联系实际工作,谈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异性交往。

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不同年龄段学生具有不同特征,青春期学生尤其注重同伴的看法,通过了解他人的认同感,产生自我认同。而与异性同伴的交往并获取尊重更是学生的必修课,对其健康人格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因为要注重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异性交往。

(1)培养健康交往意识,交往时做到落落大方。

我们要教育学生端正态度,培养其健康的交往意识,淡化双方性别的意识,提倡男女同学广泛接触,友好相处,不应以性别作为是否可以接触的前提。马卡连柯指出:青少年男女应当保持真诚的关系。同时要倡导男同学充分尊重和照顾女同学,女同学也要自尊自重、自爱自强,大方但不放纵。

(2)引导学生有礼有节,交往时要端庄稳重。

在异性交往时,要引导学生有礼有节,举止要端庄稳重,言谈文雅高洁。教师可在学校组织促进异性交往的集体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谦让,学会互相尊重,学会控制,提倡绅士风度。

(3)引导学生把握好分寸,避免“早恋”的发生

在与异性同学交往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不可过于亲密,把握好交往的分寸。在交往中,即使少男少女对特定的异性对象产生好感爱慕,也是十分纯洁的,告诉他们这是正常的,只是现在还为时尚早,还没有能力来履行应负的责任。因此,对学生异性交往过密的行为表现,我们在理解宽容的基础上,还要多做调查研究,积极加以疏导,绝不采取回避、不闻不问、听之任之的态度,更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扣上“早恋”的帽子而加以处罚,伤害学生的自尊。

综上,作为教师,我们要加强学生青春期的教育,消除学生对异性的神秘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与同行同学的关系,把握与异性同学交往的分寸,掌握与异性同学交往的礼仪,有礼有节,从而引导他们严肃对待恋爱、婚姻及性等问题。

4.案例分析题:请根据应激理论分析芳芳的变化,并提出对芳芳进行干预与辅导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根据应激理论,芳芳由于父母离婚这一家庭环境的变化,产生了自我防御机制,不由自主地拒绝人际沟通,产生消极情绪,甚至对生活产生无力感和失望感。芳芳现在非常需要他人尤其是信任的人,如老师同学和父母的帮助,给予她充分的安全感和被爱的感觉,逐步走出低落情绪。

(1)父母要注重

转载请注明:http://www.germany-alps.com/xlwt/15949.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