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常识
心理常识

您现在的位置: 心理常识解析_心理常识问题 > 心理常识问题 > 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学派之C3阿

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学派之C3阿

发布时间:2024/12/28 13:26:32   点击数:

B2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学派

C3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

一、理论观点

(一)人性观

1.阿德勒认为弗洛伊德过于狭隘地强调生物本能的决定论。他认为人类行为是受到社会驱力的激励,而非性驱力,行为是有目标导引的,以及人格的核心是意识而非潜意识。阿德勒重视选择、责任、生命的意义,以及追求成功与完美。

2.阿德勒强调个人的行为能根据其目标自主表现,他认为,人性不是盲目的,人的行为并非受制于本我与潜意识内盲目的本能冲动。人是理性动物,具有相当的自主倾向,富有主动性、创造性和责任感,会选择目标与理想,并接受自己所选择的目标与理想。

3.阿德勒持一种行为目的论的观点,即所有人的行为都具有其目的。

(二)人格界定

阿德勒将人格定义为一个人为了尝试去适应他所居住的环境而显现出的特殊风格。他强调人是社会性动物,人基本上是受社会驱力所激励的。阿德勒的人格理论突出强调人的整体性、统一性和社会性。他认为人的思想、价值、动机、行为都是由他的生活目标决定的,都带有生活目标的印记,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人的生活风格。

(三)人格动力/简述阿德勒的人格动力理论

1.早期动力理论

阿德勒不同意将力比多作为人格的主要动力。在他的早期理论里认为,对器官缺陷和生理自卑的补偿是人格的原初动力。他认为自卑一方面能摧毁一个人,使人自甘堕落;另一方面,它还能使人奋发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的弱点。

2.晚期动力理论

后来,阿德勒将强调的重点从生物学意义上的生理自卑转移到心理的自卑感。他发现自卑感不是变态的象征,而是个人在追求优越地位时一种正常的发展过程。正常人一旦体会到自卑感,就会力求补偿不足而获得优越感,并力求完善。追求优越,克服自卑感,是人生的主导动机,也是人类的天性。

(四)人格结构

1.生活风格/简述阿德勒的生活风格理论

在阿德勒看来,每个人追求优越的目标是不同的,所处的环境条件也千差万别,因而每个人试图获得优越的方法也迥然不同,这种个人追求优越的方式称为生活风格。生活风格决定了一个人适应生活中的困扰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及实现目标的手段。

阿德勒将生活风格划分为四种:

(1)统治支配型

这一类型的人具有很少的社会兴趣却有较高的活动度,倾向于支配和统治别人,缺乏社会意识,他们的行为通常是利己的,很少顾及别人的利益,他们追求优越的倾向特别强烈,不惜利用或伤害别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2)索取型

这种类型的人具有很少的社会兴趣和活动度,很少努力去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依赖别人照顾他们,希望从别人那里获得一切,并且竭力索取一切他所能索取的东西。

(3)回避型

这样的人社会兴趣和活动度水平都较低,缺乏必要的信心解决问题或危机,不想面对生活中的问题,试图通过回避困难从而避免任何可能的失败。

(4)社会利益型

这样的人具有较高的社会兴趣和活动度,他们可能是关心家庭、朋友和社会的人。

2.创造性自我

创造性自我即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接受遗传和环境的塑造,而是会创造性地自由运用遗传和环境所提供的素材,依照自己独特的方式加以组合,从而形成独一无二的自己。

3.社会兴趣

社会兴趣指个体觉知到自己是人类社会的一份子,以及个体在处理社会事务时的态度。

(五)人格发展与成因/简述阿德勒提出的人格发展与影响因素

阿德勒跟弗洛伊德一样重视儿时经验对于人格发展的作用,不过他

转载请注明:http://www.germany-alps.com/xlwt/17110.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