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个小案例:
妈妈说:这件事情过去半个月了,她没想到,在孩子的记忆中,竟然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父母的一次坏榜样,直接如同格式刷一样,刷去了先前的屡次说教。
一家四口吃晚餐。大宝6岁,二宝4岁,都是男孩。
疫情放开后,难得一个好天气,阳光灿烂,没有风。
爸爸、妈妈带着孩子到近郊的河边玩了大半天,回家后,爸爸妈妈都有点累。
他们希望两个孩子尽快吃饭。
二宝这天出去玩,没有睡午觉,在返程中就一个劲地揉眼睛。
回家后,妈妈让他先去睡觉,他显然还处于兴奋区,撑着不睡。
直到等饭菜上桌,他还没有安静下来,应付着吃了两口,就在桌子下面拿筷子偷偷戳哥哥,闹着玩。
哥哥一面躲,一面嚷嚷,让弟弟住手。
爸爸看了他们一眼,弟弟老实了半分钟。
他吃了两口饭,趁大人没注意,又拿筷子另一端偷偷戳哥哥的腿。
哥哥幅度更大地躲开,呵斥弟弟住手。
但是,当妈妈问大宝,要不要坐到自己这一边,躲开弟弟的时候,大宝摇摇头,拒绝了。
显然,他觉得跟弟弟闹来躲去的,挺好玩。
虽然孩子们都知道吃饭嬉闹不应该,但是更小一点的弟弟主动惹事,哥哥就趁机参与了。
大宝的粥喝了一半,二宝的饭菜还是满的。
二人最初在餐桌下闹,声音也小。
后来,哥哥主动袭击,用筷子敲弟弟的头,弟弟哇哇大叫起来,躲避的时候,险些从凳子上歪倒。
妈妈说了两次,让他们吃完饭再玩。
孩子们答应着,但是不停手。
就在这时,爸爸忽然爆发,他将哥哥手里的筷子一把夺过来,直接掰断,然后“啪啪”两声,分别摔在两个孩子面前。
孩子们瞬间收声,麻溜地各吃各饭,老实了。
爸爸摔了筷子,离开餐桌。妈妈收拾了筷子,陪着孩子继续用餐。随着餐桌上掰断的筷子扔进垃圾桶,一切都像没发生过,事实上,这在家里也是很小的事情。
爸爸并不总是这样发火,妈妈也没有放在心上。
这件事情过去了半个多月,昨天晚上,妈妈在床上陪孩子们一起看儿童绘本。
书里的熊妈妈问:“如果我们生气了,要怎么表达?”
大宝、二宝竟然同时忘记了先前在书里看过的答案,他们一个说“掰筷子”,一个说“摔筷子”。
妈妈哭笑不得,以前孩子们看到这本书,会抢着回答,‘’告诉别人我生气了”,“把生气的感觉用画笔画出来”,“特别愤怒的时候,还可以锤锤枕头,”……
但是现在,他们的大脑中,记住的都是爸爸的行为。
妈妈感慨,可见,家庭教育中,果然是身教大于言传的。
妈妈和爸爸沟通了这件事情。
爸爸也意识到自己成为一个坏榜样,他认为自己也需要学习如何表达愤怒。
爸爸成长在一个对安静的要求相当苛刻的家庭里。他的妈妈神经衰弱,长期失眠,特别讨厌孩子的吵闹和哭声,大一点的关门声她都会非常敏感,有时会因为噪音打孩子。
所以,爸爸对于大的声音非常抗拒,在他童年形成的条件反射中,大的声音意味着不安全和不确定的伤害。
所以,很多时候,孩子的吵闹都让他愤怒,他只是尽量克制。
其实,他需要的不单是学习表达愤怒,而是要释放童年的愤怒和委屈,那个因为制造噪音,被妈妈打的小男孩,才是最需要被看见的。
#热评新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