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常识
心理常识

您现在的位置: 心理常识解析_心理常识问题 > 心理常识讲解 > 毕业还没找到工作这3大渠道,没准儿能让应

毕业还没找到工作这3大渠道,没准儿能让应

发布时间:2023-2-28 10:28:57   点击数:

专栏作者:余姐

本章节共字,阅读时长约7分钟

不管接受与否,每一届的毕业生,都会有一部分,在拿到毕业证书后,仍然没有最终的去处。

在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的大背景下,这个人数和比例也都在变大。

假如我们恰好是其中的一员,应该怎么办呢?

我的建议是,立即采取最立竿见影效果的行动。

具体来说,又可以分为三大方面。

01聚焦目标,就业、继续考研或考公务员中选择一个后全力以赴

我接触过非常多毕业还没有落实工作的应届生,不管是哪一届毕业,都有一个非常一致的特征:

自从开始思考毕业后该何去何从,就一直在应届生所有的可选项里来回摇摆。

看似给自己更多重的保险,每一个可能的机会都去做个尝试,但在实际操作中,却都成了逃避眼前压力的退路和借口:

考研复习觉得很难、压力大的时候,就想着我还是干脆去考公务员好了;

看了历年公务员的报考人数与最终录取人数的比例之后,又觉得自己无论怎么努力,估计都希望渺茫,还是去学校的招聘会看看吧;

逛完一圈招聘会,看到那些招聘的公司和岗位要求,以及跟自己期待相距甚远的工资,就这还有一堆竞争者,于是想着,还是回去乖乖考研吧!

如果当初就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失误了一次,导致毕业后一无所获,那么,面临一个新的选择和节点时,一定不要因为同样的原因,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

而如果之前只是纯粹觉得自己考研、考公务员差了点运气,毕业后希望做多方准备,寄希望总有一个能成功,那些大四时在多目标之间反复徘徊、最终失败的同学,就是一个很深刻的教训。

如果说大四尚未毕业时,还有时间和资本多做尝试,已经拿到毕业证后,就应该意识到时间的宝贵。

珍惜慢慢对自己关闭的毕业后2年的窗口期,意味着两件事:

第一,必须做出取舍,聚焦一个目标。

考研、考公务员和找工作,无论哪一个选择,都需要花费非常多时间和精力准备,同时还面临着激烈竞争。

有一本比较知名的书,名字叫《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哈佛大学的一位终身教授和普林斯顿大学的一位心理学教授通过很多试验发现:

时间的稀缺,会带来“带宽负担”,而“带宽负担”,又会导致人的流体智力的下降和执行控制力的降低。

通俗一点说,就是当我们完全没有一点富余的时间时,就像同时在后台运行着非常多程序的CPU,大脑的运转速度,甚至比一夜没睡候的状态还要差,原本一道很简单的逻辑推理题,也会很容易做错。

这自然会影响我们在所有事情上的表现。

这其实是跟我们的常识认知比较一致的,只是教授们通过深入研究,完全有科学依据证实了这一点。

第二,选择一个有更大概率能成功的目标。

如果要问我,拿到毕业证之后,在考研、考公务员和找工作3者间怎么选?

我的建议是,没有特殊情况,觉得自己就是一普通大学生,那就选找工作。

当然,不想这么草率,建议再回头看我专栏开头的详细分析和做选择的方法,再认真调研、梳理一遍:

求职,考研,还是考公务员?应届生,你了解不同选择意味着什么吗

02拓宽求职渠道,充分抓住教育部等部门为应届生拓展的工作机会

原本我以为,寻找求职渠道是找工作过程中最简单的事情,但在众多应届生小伙伴的咨询中,我发现大家普遍对求职渠道的了解非常有限。

这是很糟糕的。

因为到了大学生毕业的时候,属于当届学生最重要的秋招和春招早已经结束了!

如果不知道还有哪些渠道更适合应届生找工作,就必须到主流招聘网站和APP上,跟那些有工作经验的职场人竞争,处境会更难。

事实上,教育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包括一些主要业务是人力资源相关的央企及央企下属公司,为了促进应届大学生的就业,可以说比很多大学生自己和家长还上心,会通过各种办法,收集汇集很多招聘岗位,在当年应届生已经毕业时,还会组织很多线上和线下的招聘会。

这是我们需要重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germany-alps.com/xljj/15644.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