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常识
心理常识

您现在的位置: 心理常识解析_心理常识问题 > 心理常识讲解 > 世界观基础命题

世界观基础命题

发布时间:2023-4-25 15:32:48   点击数:

在第一部分中,将探讨在科学史和科学哲学中某些重要而又基础的命题。具体来说,将讨论几个概念,包括世界观、真理、证据、经验事实与哲学性/概念性事实、常见的推理类型、可证伪性以及工具主义和现实主义。

如果要给出一个最简短的描述,我会说“世界观”指的是一个观点体系,其中不同观点如同拼图的一块块拼板一样相互联结。也就是说,世界观并不仅仅是一些分离、独立、不相关的观点的集合,而是一个不同观点相互交织、相互关联、相互联结的体系。

01世界观

如果要给出一个最简短的描述,我会说“世界观”指的是一个观点体系,其中不同观点如同拼图的一块块拼板一样相互联结。也就是说,世界观并不仅仅是一些分离、独立、不相关的观点的集合,而是一个不同观点相互交织、相互关联、相互联结的体系。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和亚里士多德世界观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公元前)世界观:公元前年-公元年之间占统治地位的观点体系。“亚里士多德世界观”这个词并不特指亚里士多德本人所秉持的观点的集合,而是指亚里士多德死后,西方主流文化共享的一系列观点,而这一系列观点很大程度上以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为基础。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政治学、生物学、心理学和进行科学研究的合理方法等领域,都有广泛的观点。亚里士多德的这些观点并不是不同观点的随机集合。当我说这些观点不是随机的时候,我的一层意思是亚里士多德有足够的理由秉持其中大部分观点,而且这些观点远不是幼稚的看法。

当我说这些观点并非随机时,我的另一层意思是这些观点组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的观点体系。在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中,我们可以区分出核心观点和外围观点。外围观点可以在不对整体世界观进行大量改动的情况下进行替换。一个观点如果即使本身发生变化也不对其所在的观点体系产生实质性改变,那它就是一个典型的外围观点。试图替换哪怕一个观点都需要替换与其相互联结的所有观点,而这种情况通常需要建立一个全新的观点拼图。试图替换的这个观点,即是核心观点。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不是随机的、杂乱无章的观点集合,而是一个相互联结、像拼图一样的观点体系。每一个观点拼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各部分环环相扣、具有一致性的观点体系,这就是我在运用世界观这个概念时的核心理念。

亚里士多德世界观

对本书来说,“世界观”更重要的一层含义是一个更广义的概念。相比于亚里士多德,有些人的观点基础与柏拉图(公元前—公元前年)的看法更为相近。这种以柏拉图观点为基础的观点体系就成为亚里士多德世界观以外的另一种世界观。

由一群人共同持有的观点像每个人自己秉持的观点一样,拼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环环相扣、具有一致性和稳定性的观点体系,就是亚里士多德世界观。

牛顿世界观

17世纪早期,出现了新证据(主要来自于当时刚刚发明的望远镜),表明地球围绕太阳运动。让我们把这个最终取代亚里士多德世界观的观点体系称为牛顿世界观,这一观点体系以艾萨克·牛顿(—)及其同时代人的著作为基础,并在其后多年中得到了相当可观的丰富和发展。

与亚里士多德世界观一样,牛顿世界观也包含大量观点,下面是其中几个例子:

(1)地球围绕自身轴线旋转,大约每24小时旋转一周。

(2)地球和行星沿椭圆形轨道围绕太阳运转。

(3)宇宙中基本元素的种类略多于种。

(4)物体表现出来的运动特征主要受外力影响(比如重力,这就是为什么石头会往下落)。

(5)组成像行星和恒星这样的物体的基本元素与组成地球上物体的基本元素相同。

(6)描述地球上物体运动行为的规律(比如,一个正在运动的物体趋向于保持运动状态)同样适用于行星和恒星这样的物体,等等。

这些观点和其他上千条观点共同组成了牛顿世界观。

牛顿世界观也是一个观点体系,其中每个观点像拼图的拼板一样拼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具有稳定性、一致性,并环环相扣的体系。尽管亚里士多德体系和牛顿体系都具有稳定性和一致性,但它们是不同的拼图,其核心观点存在巨大差异。

结语

在结束对世界观概念的初步介绍前,我想再简单探讨两点。第一点关于我们所掌握的、可以支持组成我们世界观观点的证据,第二点关于组成我们世界观的很多观点所具有的明显常识属性。

证据

你用来支撑这个观点的证据与你的观点拼图紧密相连,也就是与你的世界观紧密相连。

总之,我们只能为我们所秉持的极小一部分观点拿出直接证据。对我们的大多数观点(也许是几乎所有观点)来说,我们之所以秉持这些观点,主要在于它们可以跟一个很大的、其中各个观点相互联结的观点集合拼合在一起。换句话说,我们之所以秉持这样的观点主要是因为它们可以跟我们的世界观拼合在一起。

常识

我们大部分人从小到大接受的都是牛顿世界观,而当谈到牛顿世界观时,所提到的大部分观点似乎都变成了常识。

简言之,从任何一个世界观自身的角度来看,这一世界观的观点都显而易见是正确的。所以,诸如“我们的基本观点看起来是正确的、看起来是常识性的、看起来显然是对的”这类事实,都不是特别好的证据,不能证明这些观点是正确的。

02真理

一个似乎传播非常广泛的观点是,事实的累积是一个相对直接的过程,而科学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说是科学的主要目的),是提供正确的理论来解释这些事实。这两点基本上都是对事实、真理,以及两者与科学之间关系的错误理解。

基本命题

事实和真理的定义往往依赖于彼此。人们在被问到“什么是真理”时,常常会回答,“真的观点是有事实支撑的观点”;而当被问到“什么是事实”时,又会说“事实是为真的东西”。事实上(这里我并没有用双关语),我使用的字典里,真理的定义是“被证实的或者不存在争议的事实”,而事实的定义是“被认为为真的事物”。

像这样用事实定义真理,又用真理定义事实的循环对解决我们的问题并没有什么建设性作用。什么是真理?什么是事实?真的/事实性观点和假的/非事实性观点之间的区别是什么?是什么决定某些观点是真的/事实性的,而另一些观点则是假的/非事实性的?

本章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对真理进行讨论,并体会其中所涉及的复杂性。在过去这些年里,关于真理,还是出现了某些标准性的观点,我们至少可以大致了解这些标准性观点,并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其中某些复杂性。

澄清问题

在进行我们这样的研究时,确定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把它始终记在脑中,将会是一个很有益处的做法。同时,把需要解决的问题与其他可能相关的问题区分开来也是值得一试的做法。

当我提出“什么是真理”的问题时,我脑中出现的中心问题是:是什么使真的叙述或真的观点成为真的?又是什么使假的叙述(或观点)成为假的?换句话说,真的叙述(或观点)有什么共同点可以使它们成为真的,而假的叙述(或观点)又有什么共同点可以使它们成为假的?

关于真理的中心问题经常被人们与关于真理的认识论问题相混淆。一般来说,认识论是关于知识的学说,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关于真理的一个核心认识论问题是,我们通过什么方式知道了哪些叙述和观点是真的?这是个重要的问题,但是,再次说明一下,这并不是我们现在所关心的核心问题。

真的叙述(或真的观点)大概也具有某些共同点,使它们成为真的叙述(或真的观点)。而这就是我们所感兴趣的核心问题:真的叙述(或观点)有什么共同点而可以使它们成为真的?多年来,已有大量关于真理的理论,作为这个核心问题可能的答案被提出。这些理论中的大部分都可以被划为两类。我们将把第一类理论称为真理符合论,而把第二类称为真理融贯论。

真理符合论

概括地说,根据真理符合论,决定一个真的观点为真的因素是这个观点与现实相符合。决定一个假的观点为假的因素是这个观点没能与现实相符合。真理符合论里所使用的“现实”,不是“你的现实”“我的现实”“心理学家蒂莫西·利瑞的现实”,也不是某个受致幻药影响的熟人的现实,或者任何类似的现实。实际上,“现实”指的是“真的”现实,这样的现实是完全客观的,独立于我们,通常也绝不取决于大多数人是如何认为的。

根据真理符合论,决定一个观点为真的因素是这个观点与独立、客观的现实相符合;决定一个观点为假的因素是这个观点没能与那样的现实相符合。

真理融贯论

根据真理融贯论,决定一个观点为真的因素是这个观点与其他观点连贯一致,或紧密根据真理融贯论,决定一个观点为真的因素是它可以融入一个整体的观点集合,而决定一个观点为假的因素则是它不能融入一个整体的观点集合。

融贯论的不同种类

融贯论实际上也是一个理论类型,在这个类型里还有许多具体的理论。不同的融贯论之间,主要差异在于把谁的观点算在观点拼图里。如果我们

转载请注明:http://www.germany-alps.com/xljj/16161.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