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常识
心理常识

您现在的位置: 心理常识解析_心理常识问题 > 心理常识讲解 > 教育心理学常考大题学习心理3

教育心理学常考大题学习心理3

发布时间:2024/10/13 12:05:47   点击数:

21、试述成就动机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1)在教育实践中对力求成功者,应通过给于新颖且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安排竞争的情境,严格评定分数等方式来激起其学习动机;

(2)对于避免失败者,则要安排少竞争或竞争性不强的情境,如果取得成功则要及时表扬并给予加强,评定分数时要求稍稍放宽些,并尽量避免在公共场合下指责其错误;(3)由于力求成功的动机比避免失败的动机具有更大的主动性,因此,对学生还应增加他们力求成功的成分,使他们不以避免失败为满足,而以获取成功为快乐,这样才能真正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

22、试述态度与品德的培养方式。

(1)有效的说服。有效的说服是提高道德认知的途径。用言语说服学生需要一些技巧,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②发挥情感的作用,不仅要以理服人更要以情动人;③考虑原有态度的特点。(2)树立良好的榜样。这是加强道德行为的途径。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榜样在观察学习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榜样的特点、示范的形式及榜样所示范的行为的性质和后果都会影响到观察学习的效果。(3)利用群体约定。教师可以利用集体讨论后做出的集体约定,来改变学生的态度。(4)价值辨析。价值辨析是指引导个体利用理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努力去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为。(5)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惩罚。奖励和罚作为外部调控手段,不仅影响着认知、技能和策略的学习,而且对个体道德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作用。除上述所介绍的各种方法外,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等方法对于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和改变都是非常有效的。

23、联系教学实际,试述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方法。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方法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通过采取一些强化和训练手段使学习的要求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学习需要。(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通过立志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启发学生自觉、勤奋的学习。(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应该从培养正确的自我概念入手。方法包括:①创造条件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②为学生树立成功的榜样。(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相信成功与努力之间有必然联系,人就不容易表现出消极行为,不容易产生无力感,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5)培养对学习的兴趣。学习兴趣的发展经历了有趣、乐趣和志趣的逐步深化过程。(6)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这是培养学习动机的有效手段。

24、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①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②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③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①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②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3)提供多种练习机会。(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①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②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③鼓励自我评价和反思。(5)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

25、需要层次理论对学习动机的培养有何启发?

(1)教师发现学生行为异常时,要了解学生的日常状况,看低级的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2)个体要有一个有秩序、规范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这是一种生存的需要,是在生理的需要满足以后产生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虽然并不直接推动学习,却是保证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前提条件。这两种需求得不到满足,不仅学习活动无法进行,而且会导致学生出现身心疾病。(3)归属与爱的需要是学生交往的动力,在学校环境中,师生交往、同伴交往既是学习的条件,也是学习的内容。教师和家长要尽可能地给学生以爱,要创造一个良好和善的学习环境;要重视师生之间的交互作用,要让学生在集体中受到欢迎和接纳,得到友情、友谊,而千万不能使学生遭到拒绝或排斥。(4)尊重需要是推动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学生具有好胜心、求成欲、自尊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心愿,因此,教师要很好地利用这一特点,要使学生有成功和获得赞许的机会,使他们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要重视和珍惜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和每一次成功。(5)求知需要就是学习动机,审美需要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学习动机,它们推动人去求真、求善、求美。(6)自我实现的需要推动人发挥自已的潜能,是学校教育应该重点加以培养的。培养自我实现的人在学习上至关重要,同时也是教育的主要目标。

26、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有哪些?

(1)改革教材内容,促进迁移;①精选教材,提高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水平;②合理编排教学内容,突出知识的组织特点。

(2)合理编排教学方式,促进迁移。①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按照从一般到个别,从整体到细节的顺序,渐进分化;②应当注意将各个内容综合贯通,促进知识的横向联系;③依据学生学习的特点,教学过程应由浅人深、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④在具体操作上,可以将知识分成若干单元,每个单元还可分成若干小步子,让后一步的学习建立在前一步的基础之上,前一步的学习为后一步提供固定点。

(3)教授学习策略,提高学生的迁移意识。“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益无穷。”这句话给予教育者的启示是,学习不只是要让学生掌握一门或几门学科的具体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学习,即掌握学习方法的知识与技能。

(4)改进对学生的评价。教学条件下的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同样具有教育性,有效运用评价手段对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对学习迁移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27、奥苏贝尔的成就动机内驱力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在学生中是如何表现的?

(1)奥苏贝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动机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①认知内驱力是指要求了解、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需要。认知内驱力是动机三个组成部分中最重要、最稳定的部分,这种动机指向学习任务本身(为了获得知识),满足这种动机的奖励(知识的实际获得)是由学习本身提供的,属于内部动机,②2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个体因自己的胜任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自我提高内驱力井非直接指向学习任务本身,而是把成就看作赢得地位与自尊心的根源,属于外部动机。③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们(如家长,教师)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把工作学习做好的一种需安。它是一种外部的动机。

(2)在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他们努力学习获得学业,主要是为了实现家长的期待,并得到家长的赞许。到了儿童后期和少年期,附属内驱力的强度有所减弱,面来自同伴、集体的赞许和认可逐渐替代了对长者的依附。在这期间,赢得同伴的赞许就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动机因素。而到了青年期,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则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满足自己的求知需要,并从中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



转载请注明:http://www.germany-alps.com/xljj/16943.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