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奥赛知识库:
一、名词解释
1.情绪
2,动机
3.气质
4.学习策略
5.教学效能感
二、分别指出下列事例各属于哪种心理现象,在题后的括号内用简洁的词语填写最恰当的答案。(每题2分,计20分)
1、上课时学生边听教师讲课,边做课堂笔记。()
2、不论坐在教室里的哪个座位上,我们看到的教室的门总是长方形。()
3、人们用双手去比较一斤铁与一斤棉花,总会觉得前者比后者重得多。()
4、如果你注视灯光几分钟,然后关上灯,在很短的时间内仍然保持着它的映像。()
5、到国外旅居,由于不知有关礼节,干脆参照周围多数人的行为来行动。()
6、在厕所里呆久了,就觉得里面的气味不太臭了。()
7、“三个和尚没水吃”。()
8、传说中鲁班是因手被茅草边割破了而发明锯子的。
9、既想去听某知名专家的学术报告,又想去看世界杯足球比赛。
10、教师喜欢某些学生,对他们抱有较高期望,结果导致这些学生学习成绩大幅提高。()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计15分)
1、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包括三个方面:内部的主观感受或体验、外在的行为表现、独特的神经生物基础。
2、动机:是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3、气质:是人生来就具有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4、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
复杂的方案。它既可以是内隐的规则系统,也可以是外显的操作程序与步骤。
5、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根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可以把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分为个人教学效能感和一般教育效能感两个方面。
二、分别指出下列事例各属于哪种心理现象,在题后的括号中用简洁的词语填写最恰当的答案。(本大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
1、注意的分配2、知觉恒常性(形状恒常性)3、错觉4、感觉后像
5、从众6、感觉适应
7、社会惰化(社会干扰、社会懈怠、社会致弱、社会逍遥)
8、原型启发9、双趋冲突(双趋式的动机冲突)
10、教师期望效应(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